11月23日下午,一首由星海民族声乐系南方女子合唱团带来的《南国春雨》小合唱拉开了岭南代表歌种交流“唱谈会”的序幕。本次“唱谈会”以岭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为核心,分为教学研究性音乐会和主题研讨两个部分。台上一首首声情并茂的岭南地方特色民歌的演唱和代表专家们的积极研讨,给在场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学术与视听的盛宴。

图为星海民族声乐系南方女子合唱团演唱《南国春雨》,指挥:胡旭
本次“唱谈会”由星海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办公室、教务部和民族声乐系主办,由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柏林林教授主持开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颜永树、广东省音协副主席金旭庚、民族声乐系主任严冬、民族声乐系党总支书记杨光、国乐系副主任李复斌、音乐学系副教授王沥沥、惠州市音协主席王少辉、惠东渔歌歌后张喜英、惠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古东权、客家山歌皇后徐秋菊、中山咸水歌“新歌王”周炎敏、潮州著名作曲家郑皓丹、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副教授候兴泉 、惠东县文化馆馆长廖志涛等专家领导出席了本次岭南代表歌种交流“唱谈会”。研讨会期间,星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秀明莅临现场指导并发言,他对岭南民歌的发展寄予厚望,王秀明书记说,岭南音乐是星海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根本,不仅不能削弱,还要更加凸显。岭南民歌是岭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岭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纳入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成果上有所突破。

(图为星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秀明在研讨会上发言)
在“唱谈会”上大家就岭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展开了积极地研讨。项目负责人柏林林教授谈到,自己近些年从实地考察、案头分析与梳理、音乐学研究与文化阐释、舞台表演、教学贯彻、学术交流与知识普及等多个角度,对于岭南民歌进行了充分、深入、多层次的推进,在实践开展中,锻炼了学生队伍,真正让岭南民歌走进了专业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与艺术实践,在推广音乐会中也让广大观众认识和了解了一大批岭南汉语民歌的经典作品,对于岭南民族声乐的传承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与意义。在强大的全球化趋势中,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急需进一步的发掘和传承,作为省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的岭南民歌,在音乐风格、演唱风格以及文化内涵上都有待我们深入的考察研究,希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

图为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柏林林教授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沥沥副教授从音乐学专业角度,对民间民族音乐的保护提出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发展岭南地区民族声乐不单是民族声乐系在传承研究,它应该是教育、理论研究、创作和表演多方面的一个联动机制,本院首先应该打破壁垒加强院系之间的实践交流与合作,更应该加强校外相关机构的合作。非遗机构可以给我们搭建与民间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平台,我们需要重新扎根民间,学习传统,多“走出去”采风和实践,因为“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若能建立一个多部门联合的岭南传统声乐艺术研究中心,对于岭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

(图为音乐学系副教授王沥沥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颜永树表示,岭南非遗民歌长期以来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由于很少掺杂市场因素,缺乏市场推广使得这些艺术形式的推广之路越走越窄,面临严峻的艺术传承问题。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民间音乐难与来势汹涌的流行音乐相抗衡,如不及时抢救保护,就会随着传人的离去而消失。他用自己考古学家的工作经历和非遗保护工作的结合,阐述民族地方特色音乐的保护重要性,过去的工作是挖掘“死”文物,非遗民间音乐是“活”的文物,现在从事非遗保护更有意义,他风趣的总结为:“死去、活来”。我们要把民间民族音乐永远“活”在地方人民的心中,他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加入到非遗保护的主流阵营中来。高校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岭南非遗民歌文化重点研究基地与岭南民歌展览馆,收集、抢救和挖掘岭南地区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与媒体合作扩大影响力,让社会各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中来,非遗处将一直并持续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传承非遗文化任重道远,要让非遗传承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激发更多的创造。

(图为国乐系副主任李复斌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广东省音协副主席金旭庚表示,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将岭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和演唱风格特征运用于我们的表演和创作实践中,将其转换为可用的教学资源,为岭南特色的音乐传承提供重要基础,刚刚的演出中,大家对严冬主任的声乐创作《娘酒》印象深刻,这就是运用岭南元素创作的新作品,既使岭南民歌得到活态的保护和发展,也使专业声乐、作曲及理论教学在本土化、地方特色化方面得以丰富和促进,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传承和发展方式。

(图为广东省音协副主席金旭庚在研讨会上发言)
国乐系副主任李复斌教授谈到,岭南民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是有局限性的,要想把岭南民歌推向全球普及化,必须要有相对固定的乐谱,岭南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要与时代发展接轨,要用国内、外的大视野去传承和发展,但是一定要把握民族民间音乐的魂。李复斌教授还谈到,本院很多老师都在岭南音乐方面有研究成果,但极少人去做资源整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应该加强各个院系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一个多维度的传承方式。

(图为国乐系副主任李复斌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候兴泉博士从语言学的角度深度谈论了岭南方言与民族声乐的关系,并强调地方语言在民间音乐特色的重要性。民族声乐系主任严冬认为发展岭南民族声乐要打开视野,融汇各方文化要有大胆创新意识。参会的民间作曲家和民歌传承人则更重视演唱民歌要贴近生活,保持地方音乐特色。客家山歌皇后徐秋菊老师认为,岭南音乐的传承工作要传承好原生态“种子”,保留原有的风格特色;有传承就要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跟上时代步伐。只有深入群众了解风土人情,积极向民间学习,把采集的民歌风格充分运用起来,经过消化吸收呈现在工作中或舞台上才会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愿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闪烁着光芒,愿艺术工作者(或爱好者)热爱传统文化,扎根传统文化,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单位、为社会做出各自的贡献!

(图为部分专家合影)
岭南代表歌种交流“唱谈会”主办的成功,是岭南民间民歌又一个新的开始。对于未来民族声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立足本土,打造特色岭南民族声乐品牌,我们已经走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我们达成共识,星海音乐学院担负着岭南本土音乐文化保护、非遗民间音乐的科学演唱方法与技术支持,以及将本土文化向国内、外宣传的重要历史责任,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避免随意性,加强与社会研究机构共建岭南民间民族声乐研究中心,为此必须扎实的砥砺前行。最后柏林林教授对本次莅临的各位专家学者的畅所欲言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