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午,由我校教务部主办、民族声乐系承办、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以及我校研究生部协办的“钢琴即兴——演奏期待中的期待” 专题讲座在大学城校区郎朗音乐厅顺利开讲,主讲嘉宾为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指导老师、一级演奏员邓垚。民族声乐系众多教师出席此次讲座活动,众多慕名而来的学子以及声乐爱好者到场聆听,郎朗音乐厅座无虚席。

在讲座开始前,杨光书记以幽默的开场方式拉开了讲座的帷幕,气氛十分活跃轻松。随后,邓垚老师向在场的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学习艺术指导的经历,通过互动的方式与同学们重温曲式分析等基础理论知识。邓老师指出,“钢琴即兴伴奏”并非真正的即兴,它需要扎实的演奏基本功及和声等音乐基础理论的支撑,是伴奏者综合能力的体现,歌曲前奏的即兴需要设计与拓展,更好地契合歌曲的韵味和特色,且在伴奏中应更多地考虑歌曲内容与旋律走向,重复旋律时适当加强和弦色彩与和弦变化,从而调动观众的听觉审美。随后,邓老师以《送别》为例,以即兴伴奏的方式与台下同学们一同演唱,使整个讲座的气氛更加活跃,互动感拉满。

在讲座中,邓老师非常细腻地把每个和弦设计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讲解。他在讲到长时值的尾音时表示,伴奏中加入的“旋律外音”更加能体现其中的“即兴”,要勇于打破歌曲和弦的编配规律,同时也更能推动歌者的演唱情绪。这就是听者对于音乐下一秒感知的“期待中的期待”。

随后,邓垚以《小桃红》为例,普及了陕北民歌的调式与西洋记谱法之间的调式区别,它简谱记谱与五线谱记谱体现了中国的“商”和“羽”调式之间的区别,因此,在民歌的即兴伴奏中要清晰准确地辨别其调性,并弹奏出更贴合民歌歌曲的即兴伴奏,体现其音乐色彩与地方音乐特色。最后,邓垚邀请了中国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张群航向大家演唱了一首歌曲《采桑子·春》,本场讲座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整场讲座精彩绝伦、声情并茂、掌声不断,全场干货十足,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17日晚,中国铁路文工团演员、中国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吉天独唱音乐会在观摩厅举行,场内座无虚席,观众甚多,无座位者最终席地而坐或全程站立聆听了整场音乐会。

中国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张群航担任特邀嘉宾,吉天和张群航精彩演唱将音乐会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整场音乐会余音绕梁,现场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在场观众意犹未尽。音乐会结束了,现场观众不愿离去,依旧陶醉在美好的旋律之中,久久回味。

4月18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高音歌唱家董华教授应邀前来我院进行“自然的歌唱” 专题讲座。民族声乐系领导班子以及全体教师均出席讲座现场,慕名而来的学子以及声乐爱好者众多,郎朗音乐厅座无虚席,观者如堵。
首先,原系主任皮晓彩教授对董华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及衷心感谢。她表示,董华老师有着非常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教学经验,她的讲座将会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

讲座伊始,董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向同学们解释了“自然的歌唱”的内涵,她表示,教学中提倡的“自然的歌唱”,是指所有的声乐方法及技巧都是为作品演唱服务,勿把方法放在第一位,而应该将“生活”放在第一位,离“生活”越近演唱就越自然,这需要每一位演唱者多听多看,特别是多听高质量的流行音乐来培养乐感、韵律和节奏。同时,歌唱并不单独是单一器官的发声,而且要学会用“眼睛”歌唱,在演唱当中高音不是唱上去的,而是眼睛“说”出去的,“眼睛”唱上去了,整个歌唱状态就进入佳境。因此,董华老师着重强调了作品决定声音,歌者演唱时多尝试朗诵后再歌唱,结合生活来学习和调整自己的声音状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在讲课中,董老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我系学生以及研究生在演唱上进行指导。根据每位同学不同的表现,董老师因材施教,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同学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法。在音色方面,董老师认为大部分男高音在训练或上台演唱时由于牙关打不开等问题缺少声音张力;在技术方面,董老师指出来部分学生腰力不足、气息不稳、口腔开太大等问题,强调在演唱中的“吸气”表现出来的多是装饰音,要求学生要懂得吸气,不要一口气唱到底;在表演方面,董老师指出要学习戏曲中的“手眼身法”,同时也要贴近生活,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

在讲座的最后,董老师即兴演唱了一首《春风圆舞曲》,她深厚的功底,炉火纯青的舞台表演,游刃有余的高音嗨翻全场,整场讲座干货十足,掌声久久不绝,专题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星海音乐学院
民族声乐系
微信号|xhyyxymzsyx
文字:陈建备
修改:肖惠卿
图片:陈建备 林扬
审核:杨丽
排版:沈悦瑄